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兴化快讯 > 正文

渐被淡忘的莆仙“七月半”

2012-8-30 9:24:25 来源: 编辑:ptren 阅读:371次 字体:  

这个节,曾和春节一样隆重,历时6天,还有“放水灯”“接送公妈”等奇异风俗,如今聚居方式被打破,过节人少
 
 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,民间认为这个节日是“鬼节”。中元节在莆田被称为“七月半”,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,过节从每年农历七月十一开始延续到七月十六。民俗专家称,中元节是莆田两个重要民俗节日之一,过节礼仪在全省最有讲究。可如今这个传统民俗正逐渐被淡化,走向消逝。

祭祖行孝中元节曾很讲究

  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、民俗专家林成彬说,莆仙地区两个最重要的节日,一个是大年三十,俗称“顾某”,也就是顾着老婆的意思。还有一个就是“七月半”,俗称“顾祖”,祭祖行孝是过节的主题。

  林成彬告诉记者,每年农历七月十一和十二,家家户户都要做一种用糯米磨浆加“金水”,也就是碱水蒸成的粿,因为颜色金黄,所以称这种食物为“金粿”,这是中元节最主要的节日食品。此外,还要摆设祭品,恭请祖先返家,俗称“接公妈”。

  农历七月十三和十四,已出嫁的女子,如果娘家父母双亡,或一方亡故,要领夫婿携儿女回娘家哭奠“送纸”,称为“送头年纸”,祭品有果品及猪头、猪蹄、金粿、薄荷糕和纸箔。娘家收礼之后要回礼,一般要送红灯笼一对、碗十个、婴儿坐用的“车椅轿”等礼品,让女儿挑回家表示添丁幸福,生活甜美,所以叫“挑来挑去”。

  农历七月十五为祭日,也称“接公妈”。这一天,无论是旅居海外的华人、华侨,还是在外省市工作的亲人,都要赶回家乡,全家相聚一堂,共祭祖先。中元节晚上,莆仙一些寺庙还举行普度和孟兰会,沿海民间也有用白纸折成各种花朵、船只,在中间点上蜡烛放漂水上的“放水灯”风俗。农历七月十六,各家举行“送公妈”,莆仙中元节也到此结束。

独特风俗急需传承保护

  “莆田文献名邦,自古注重礼仪,现在不比以前,莆仙传统中元节过节方式早就被淡化。”林成彬清楚地记得,上世纪80年代,有一年中元节,他在莆田陈氏祠堂里看到,陈家的子孙在祭祖后,跪着接受族长对家规祖训的教育,族长介绍着先祖陈俊卿、陈瓒、陈文龙的事迹。“以前都是聚族而居,人们很有家族观念,一般大家庭都要进厅堂,大家族则要进祠堂祭拜祖先,接受传统道德教育,七月半祭祖是件非常严肃和重要的事。现在随着城市发展,聚居方式被打破,家族亲戚多散居,亲情淡薄,家族观念缺失。”林成彬认为,这是导致中元节传统民俗淡化的主要原因。

  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:
0
0
0
0
0
0
0
0
欠扁 支持 很棒 找骂 搞笑 软文 不解 吃惊
已有 0 条评论
网友评论
正在加载数据,请稍等......
我要说两句